当前位置:黑龙江播网 -> 国内

“双碳”目标下的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调查、评估与对策研究 社会实践报告

发布时间:2024-05-11   来源:网络   阅读:1908

作者:郭昆1,王林浩2,李佳慧1,牟梓维3,杨蕊璐1,王诗惠1,韩佳慧1

指导教师:张梅1,杨志武1

(1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00;2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0;3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0)

摘要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时代特征的具体反映,也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均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我国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面对新时代对农村发展提出的新定位,作为乡村生态建设示范性省份的黑龙江省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该如何应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呢?带着疑问,调研团队利用3个月的时间,深入乡村一线,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真实机理,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了解“双碳”目标下的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并对其进行评估,最终从加强黑龙江省乡村生态保护与治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四方面提出加强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双碳 生态文明建设 乡村 黑龙江省 问题与对策

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碳达峰”和 “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乡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其在实现“双碳”目标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评估与对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的重要农业省份之一,其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直接关系到“双碳”目标的实现。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黑龙江省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2024年1月至4月,调研队一行7人团结一心,深入乡村一线,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真实机理,通过线上线下问卷数据收集,对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展开深入调查与评估,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完成了以“‘双碳’目标下,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我们团队的7名主力成员,2人来自农林经济管理专业,1人来自工业工程专业,团队成员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努力揭示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为黑龙江省乡村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提出建议,推动乡村现代化发展与“双碳”目标的实现。

正文

一 、“双碳”目标下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1.1 “双碳”目标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双碳目标是指中国明确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生态文明 建设”是指通过转变人与自然过去以破坏自然而获取发展的相处模式,继而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改变只关注经济增长而不关注自然状态的发展理念。中共“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作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的基础,要求加大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

“双碳”目标的提出既是能源问题,更是生态问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双碳”目标践行是相辅相成的,“双碳”目标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抓手与接续发展力量,生态文明则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擘画全新的发展蓝图。

“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为了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展开的行动。“双碳”目标的实施旨在通过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汇来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降低全球温度上升的速度,减少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为了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多样性,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经济系统。

本文认为“双碳”目标下乡村生态建设的基本涵义是,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以乡村生态建设为主要手段,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协调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1.2“双碳”目标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

(1)综合性发展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性体现在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考量。具体应用到实践中为发展循环经济、推广绿色技术和建设生态农业等措施需要并重,同时还要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促进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2)群众参与、共建共享

“群众参与、共建共享”是乡村生态建设的社会根基和民生追求,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民意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乡村居民的需求与意愿,激发其积极性,突出乡村居民在乡村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让乡村居民成为乡村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参与者、重要贡献者和直接受益者。

二、“双碳”目标下的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问题

2.1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查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资源大省,是生态建设示范性省份,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做出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生态建设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研究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状况与取得的成就旨在以其为指导,解决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加强“双碳”目标下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基于此目的,2024年1月至4月,我们团队通过线上问卷收集与线下实地考察对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调查。

2.1.1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调查

为了了解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明确乡村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满意程度及相关活动和政策的参与度,研究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问卷设计简洁明了,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收集获得回馈。

(1)样本选取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在黑龙江省范围内进行全省覆盖,调查样本为黑龙江省内的乡村居民,其中包括,大学生,农民,企业政府工作人员等,从不同的角度综合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本次调查问卷发放200份,共收回195份,其中有效问卷149份,总问卷的回收率达到97.5%。

(2)问卷内容

本次问卷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包括: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主要了解参与调查问卷人员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及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了解情况。

第二部分,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调查。主要涉及是否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到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是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信息等。

第三部分,黑龙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查。乡村生态建设主要内容涉及什么;所在地政府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程度;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驱动因素;面对生态文明最有效的措施等。

(3)样本收集情况

在149份有效样本中,调查对象中男性80人占比53.69%,女性69人占比46.31%。从调查对象的年龄来看,18岁以下42人,占比28.19%,18到30岁75人,占比50.34%,31到45岁15人,占比10.07%,46到60岁14人,占比9.4%,60岁以上3人,占比2.01%。(详见图1)。

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6.04%、初中15.44%、高中/中专10.74%、大专16.11%,本科及以上51.68%(详见图2)。从数据可以看出,受访者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最多,占据了大部分比例。受教育程度对居民形成生态环保意识具有较深影响。

综上可知,本次问卷秉持着简洁性、关联性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样本真实性,对进一步了解掌握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起关键性作用。

2.1.2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1)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兴则文明兴,法治兴则国家兴。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贯彻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黑龙江省全面发展的现实选择,黑龙江省围绕这一建设重点做了诸多部署。发布了《黑龙江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全面贯彻改进生态环境,并进行生态环境保护。2023年7月19日,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许勤主持召开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暨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全体会议,强调要采取坚决有力措施从严从实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目前,黑龙江省2023年年度整改任务已圆满完成,转办的信访案件已全部办结。2023年12月1日,《黑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一年来,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开展“三大一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两打”专项执法检查,发布典型案例,完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履约周期配额清缴工作。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生态文明的产业支撑体系

一是促进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黑龙江省乡村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绿色低碳企业发展,为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双碳”目标下的乡村生态振兴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农业农村部在黑龙江省开展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相关工作,并在多个县(农场)实施了试点项目。通过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这些项目在畜牧大省、粮食和蔬菜主产区以及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取得了积极进展。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有效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并增加了土壤的有机碳投入。二是生态文明理念指引旅游业发展。通过强化生态保护,以生态文化为引领推行各式特色旅游体验,发展文化旅游业,促进乡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3)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与设置生态示范地区

黑龙江省通过出台总量减排的工作计划以及总量减排的统计监测考核方法,建立总量减排的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强力推进排放总量控制工作。同时不断拓展农村环保工作领域,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解决农村污水、垃圾收集等比较突出的环境污染,推进规模化禽畜养殖、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提高整治的综合效应;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引导农民合理、科学施用农药,积极打造国家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区。建构出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有力优势。2023年10月27日,黑龙江省伊春市、大兴安岭地区被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鸡西市虎林市、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1.3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1)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至2023年初,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达43.8%,林木蓄积量为20.99亿立方米。大气环境质量良好,2022年,全省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5.9%,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优。突出重点防控污染因子、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领域、重点时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明显降低PM2.5浓度,明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明显改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2)绿色发展方式逐步建立。

产业振兴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各地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和区位特色,走出了一条各有所长的生态产业振兴之路。

绿色低碳农业企业指以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绿色低碳产品和绿色低碳服务为主要特征,以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绿色低碳创新为动力,以绿色低碳效益为目标的农业经营主体。在黑龙江省林口县乡村地区,涌现出了一批专注于绿色能源开发的企业。这些企业利用当地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建设风电、太阳能发电项目,为乡村提供清洁、可再生的能源供应。有效地减少了碳排放,促进乡村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

(3)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初见成效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观点已广泛传播,已形成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并深刻影响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生态环境观和生活行为习惯。

黑龙江省十分重视培养农村居民的生态意识,为强化公众参与,开展的一系列绿色创建工作,营造了节能减排,爱护生态的浓厚氛围,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佳木斯市桦南县星火朝鲜族民俗村,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等以文化为依托,开展一系列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强有力地推动了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2.2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1)乡村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的优势和财富,必须打好农业生态保护战。调查发现,有48.99%的人认为黑龙江省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处于一般和差的等级,65.77%的人认为农业面源和农村生活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伴随乡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和乡村居民生活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能源需求更加旺盛。对黑龙江省碳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能源消耗当中热能、原煤、电能的消耗占据能源消费的前3位,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占主导地位。黑龙江作为老工业基地,在传统的产业二元结构下,选择牺牲乡村来追求城镇经济的高速发展,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结构和重化工业为主要产业结构的生产方式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其生态环境污染的历史性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再者,由于农业生产的增加,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农膜的滥用,以及畜禽和水产养殖业带来的污染都造成面源污染的来源,农村全省每年有万吨露天焚烧秸秆,垃圾处理方式也多为填埋和焚烧,导致乡村大气也受到严重污染,由此引发的碳排放不容忽视。

2022年,全省黑臭水体高达58个,甚至在四大水系中,松花江水系、黑龙江水系、乌苏里江水系的水质状况均被认定为轻度污染。据统计,黑龙江省每年产出的生活垃圾达到693.5万吨,随意排放生活污水5.55亿吨,在农村,多数农民未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排放的生活污水和生产经营中的污水,大都未进行集中处理,没有特定的专门排污口和污水处理措施,污水垃圾尚未得到处理便流向水源,严重污染水资源。其域内小气候遭到恶化,浮叶型植物等生长遭到遏制,湖泊等水源储存和吸收碳排放作用受到严重影响。

土壤资源对固碳减排具有巨大潜力,一些重金属企业、矿区产业生产出一系列污染物进入土壤之中,农村部分黑臭水体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流入土壤,影响土壤质量;农村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递增,含多种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害成分,土壤板结、酸化,土壤结构破坏,农药残留于土壤,均造成土壤污染,降低土壤固碳能力。

(2)乡村农业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4.9%。农用占地面积3950.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83.5%,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黑龙江作为中国农业第一大省,农业发展一直处于省份经济的核心地位。根据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粮食总产量1557.64亿斤,连续十四年位居全国第一。但在追求农业高产量的同时,却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导致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呈现失调性。

粗放型经营方式主要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发达不先进的前提之下,单纯依靠资源、资金等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来换取农业经济总量的增长。但实际上换来的只有短期的眼前利益,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先污染后治理的不平衡发展方式。农民为了增收增产,利用化肥和农药来提升土地的产出水平,这些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是造成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会对农村的水资源和土壤资源造成严重污染,这些污染对人民的生活安全构成了严重危害。在传统经济增长观的指导下,在未能很好运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情况下,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黑龙江乡村地区产品产业化不高,产业布局呈现碎片化局面,农业物资使用和能源消耗状况不合理,由于资金和科学技术的缺乏、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率低、,难以形成“集约农业”。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尚显滞后。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缺乏系统的科学指导,特别是在灌溉、施肥以及病害防控等方面。此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农业生产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也不高。这些因素共同制约农业生产资源的高效利用,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9.13%的人认为需要建立绿色的发展方式,32.89%的人认为应当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方式。加强科技支撑,建立集约型农业,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迫在眉睫。

(3)乡村减排增汇机制不完善,制度保障亟待稳固

从调查问卷上看,57.05%的人认为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对黑龙江省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影响。77.18%的人认为需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70.47%的人可接受建设信息公开制度。黑龙江省亟需填补生态立法上的空缺。

乡村减排增汇激励机制指通过政策、法规、市场等手段,鼓励和支持乡村地区开展碳排放控制和碳汇增加的活动,从而实现乡村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乡村减排增汇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科学的碳排放和碳汇估算方法和标准。由于农业领域的碳排放和碳汇量庞大且分布广泛,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出品类也存在多样性和波动性,不同地区之间的碳排放和碳汇估算存在参数的不确定性,难以精确计算,导致在估算农业碳达峰时间及制定相应的碳中和政策时,缺乏稳固和可靠的依据。二是缺乏有效的碳汇资产开发和交易模式。由于,农业碳汇交易涉及多方主体,如政府、企业、乡村居民等,需要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但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

同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项法律法规建设明显滞后,并且现有的涉及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法律规范覆盖面较窄,不能有效覆盖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关键领域。黑龙江省对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是以全国的《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对于当地特殊的情况涉及的乡村环境保护较少。

问卷结果显示,82.55%的人认为政府可进行责任追究,奖罚分明,87.92%的人认为政府应当进行监督和绩效评价考核。绩效评价制度建设等生态文明建设管理措施还有待加速推进和完善。

(4)乡村居民绿色低碳意识薄弱,生态建设统筹难度大

乡村居民绿色低碳发展意识,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问卷调查结果数据显示,65.1%的人们认同个人行为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影响,13.42%的人认为黑龙江农村生态文明环保宣传教育力度不够,83.89%的人认为公众生态文化意识低,60.4%的人认为提高村民环保意识能够有效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一是黑龙江省政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与宣传不能与时俱进。传统的片面的政府单方面的引导与督促,关注度不够高,无论是平台舆论宣传还是电视台主流媒体等都对生态文明的传播力度缺乏,环保知识普及教育不到位,乡村社会生态环保意识薄弱,未能形成群众广泛参与污染治理的局面,群众不能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不能发挥群众的主体力量,缺乏使命感与责任感,政府与群众不能向一个方向共同前进。二是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对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效益认识不足,缺乏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在动力。部分乡村居民还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认为绿色低碳发展会影响农业生产和收入,不愿意放弃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的农业生产方式。三是农村现有人群多为幼童与中老年人,文化素质稍低,其思想仍受传统加快经济发展的误诱理念影响,农业发展思路和模式传统守旧,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了解程度低,对污染后的后果并没有深刻的认知,过往的生活陋习仍然存在,未能形成绿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提升。

三、“双碳”目标下的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评估

3.1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效果驱动因素分析——基于多元有序Logistic

3.1.1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1)数据来源

为满足研究需要,了解影响“双碳”目标下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效果因素,调研团队对2024年1月-4月收集到的195份问卷进行筛选,剔除是否居住在黑龙江省乡村地区选择为否的问卷数据,最终得到符合研究需求的149份问卷。

(2)变量选择

①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及描述。文章根据已有相关文献研究,设定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效果主要受乡村居民个体特征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效果两大因素影响。个体特征选取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3个变量,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效果选取农村生态环境状况、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信息关注程度、所在地政府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3个变量。变量定义及描述见表1。

②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的选取。本研究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满意程度作为因变量,设“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5个选项。变量定义及描述见表1。

3.1.2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影响因素

(1)模型选择

文章因变量为有序分类变量,因此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因素进行计量经济分析。

(2)假设检验

检验假设:自变量之间无多重共线性

文章利用SPSS 27.0软件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由数据可知,分析结果容忍度均远>0.1,方差膨胀因子均<10,所以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假设成立。

检验满足“比例优势”假设。

进行平行性检验,根据结果可见表结果可知,P>0.05,说明平行性假设成立,即各回归方程相互平行,可以使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过程进行分析。

3.1.3 实证分析

文章利用SPSS 27.0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得到结果如下。

(1)根据表3可知,P<0.05,说明回归模型的整体显著性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2)由表4乡村居民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满意程度评价结果可知,农村生态环境状况、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信息关注程度、所在地政府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是影响乡村居民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满意程度评价结果的因素。

表1 指标变量定义

表2 多重线性分析结果

表3 平行性检验与模型拟合信息

表4 参数估计

3.1.4结果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信息关注程度:乡村居民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关注程度越高,生态文明建设效果越好。比较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信息的OR值0.236,不太关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信息OR值为0.159,是比较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信息的OR值的0.673倍。由此可知,乡村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关注程度越高,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效果越好。

农村生态环境状况: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一般,农村居民生态文明建设满意程度一般。生态环境状况一般的OR值为0.476,生态环境状况很好的OR值为0.069,生态环境状况较好的OR值为0.183,生态环境状况一般的OR值是生态环境状况很好的OR值的6.899倍,是生态环境状况较好的2.601倍。由此可知,乡村生态环境状况越差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满意程度评价越低。

所在地政府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乡村居民所在地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效果较弱。所在地政府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中非常重视与一般重视的OR均为0.494,是不重视的OR值的0.494倍。由此可知,乡村居民所在地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越高,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效果越好。

3.1.5结论

研究发现,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信息关注程度、农村生态环境状况,所在地政府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效果具有显著影响。乡村居民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关注程度越高,生态文明建设效果越好。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一般,使得农村居民生态文明建设满意程度一般。乡村居民所在地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效果较弱。

3.2“双碳”目标下,黑龙江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收支分析

3.2.1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核算

碳排放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a,b,c,d,f,g,h,j为碳排放系数,E为农田系统的碳排放总量;Gi为i类化肥(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使用量,t;Gp为农药使用量,kg;Gm为农膜使用量,t;Ae为农作物播种面积,hm2;We为农业机械总动力,kw;Ai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hm2;Gs为农业机械柴油耗用量,t;Si为农作物播种面积,hm2。

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包括:包括化肥、农药、农膜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导致的碳排放;包括农业机械、农田灌溉、农用柴油运用过程中直接和间接产生的碳排放;以及土地翻耕所引起的碳排放。氮磷钾肥排放系数借鉴了陈舜等研究成果,碳排放系数的计算覆盖了制造环节、包装、运输过程及使用等主要环节(具体数值见表5),通过对国内的数据进行测算表明我国化肥碳排放系数与欧美地区并不相同,为欧美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利用国外核算的碳排放系数来对我国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测算将会低估化肥施用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氮肥、磷肥、钾肥的碳排放系数则采用其研究成果,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复合肥排放系数的获取来源为中国本地化生命周期数据库(CLCD),目前CLCD是国内唯一可公开获得的中国本土生命周期评价基础数据库,能够提供中国本土化的排放参数且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采用。其余各参数参考了国内学者廖卫东的研究成果。

表5 碳排放源及碳排放系数

3.2.2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核算

依据陈勇等的研究,碳吸收得到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i为农作物的种类;Gt为所有农作物碳吸收量;Cd为i类农作物碳吸收量;Cf为第i类农作物光合作用时合成单位质量干物质所吸收的碳;Dw为生物产量;Yw为第i类农作物的经济产量;Hi为第i类农作物的经济系数。借鉴了近几年国内学者关于中国主要农作物的经济系数和1kg干物质所吸收的碳量进行农业碳汇测算,具有重要参考意义,Hi、Cf具体数值见表6.

表6 主要农作物的经济系数和1kg干物质所的碳吸收率

3.2.3结果与分析

(1)黑龙江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变化分析

①由图10可知,2011-2020年黑龙江省碳排放总量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但相较于2020年增多了60.27万吨,碳排放同比增长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最终上升未超过0。碳排放量在这十年间分为两个阶段:2011年-2016年总量上升,在此期间黑龙江省化肥、农机、灌溉、柴油、翻耕等的碳排放量增加,导致碳排放总量上升;2017年-2020年由于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有所减少,其中翻耕面积和柴油也有所减少,致使碳排放总量有所减少。

②以化肥、灌溉、农业翻耕导致的碳排放为主

由表可见,在2011-2020此10年中,在碳排放总量方面由化肥、灌溉、农业翻耕而引起的碳排放量最大,到2020年三者共占比达到84.55%,其他途径的碳排放共占15.45%。引起上述变动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黑龙江省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逐年上升的同时,而使其农业翻耕、灌溉以及化肥的投入也随之加大,进而导致的碳排放量趋势表现为逐年上涨。由于在2014年之前农民加大了对农药、化肥以及农膜的使用量进而来提高单产,所以农药、化肥、农膜均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但在2014年以来由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绿色农业政策及农民的环保意识上升,使其因农用工业品的碳排放量呈减少趋势。

表7 2011-2020年碳排放源的碳排放量

(2)黑龙江省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变化分析

①碳吸收总量波动增加

从图11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碳吸收量总体上升,碳吸收总量由2011年8306.42万吨升至2018年12233.58万吨,再下降至2020年9999.36万吨;具体来看碳吸收总量到2018年到达峰值后逐年下降。

②农作物碳吸收以水稻、玉米、蔬菜、豆类为主

由表可知,玉米在黑龙江省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中所占比最大为41.49%,其次是水稻占比20.53%,蔬菜占比14.26%,豆类占比9.82%。作为粮食大省,黑龙江省2011-2020年的玉米、水稻、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碳吸收量呈现上升的趋势;蔬菜总产量较大同时经济系数较小导致碳吸收量较大。

表8 主要农作物农作物碳吸收量

四、加强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针对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效果评估结果,应从强黑龙江省乡村生态保护与治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完善性对策,期望加快推进建设美丽宜居的黑龙江省乡村。同时,期望为全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参考性样本,推动”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现代化发展,早日建成美丽中国,

4.1加强黑龙江省乡村生态保护与治理,加快绿色乡村建设

(1)推广应用减排增汇型农业技术,提升乡村固碳增效能力

首先需要深入剖析农业生态系统的独特属性,定制出高效、经济且适应性强的减排增汇技术。这些技术包括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的施用、作物轮作与间作、地膜覆盖,以及生物炭与硝化抑制剂的联合应用等。其次,需对这些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详尽的评估与影响分析,不仅要考量它们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贡献,还需全面审视它们在增加乡村居民收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2)完善生态环保设施建设

生态环保设施是农村污水治理的基础设施,只有结合黑臭水体分布及治理需求,不断完善生态环保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工程的覆盖率,才能为黑臭水体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黑龙江省乡村黑臭水体特征及治理需求,从整体上制定治理规划,完善长效机制,有序推进水体污染治理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乡村黑臭水体污染问题。

(3)加快煤炭行业的快速转型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煤炭生产和消费大省,如何提高燃煤技术是煤炭产业转型的首要任务,需要加大对煤炭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煤炭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监督体系,推动传统制造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制定各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标准和行动路线;制定并落实制造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重点突破。

提升土地资源固碳减排能力

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如少耕、免耕等,以保持土壤的固碳能力;采取施用有机肥料、绿肥和农作物残留物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4.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1)积极探索循环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应用,建立覆盖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农业产品加工和服务流通的全产业链绿色化农业发展模式;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开发特色生态农业产品,加强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绿色休闲农业,加快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

(2)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农业清洁生产,低碳发展,提高禽畜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集约化种植生产方式,有步骤地提高要素产出率,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完善的农业用水管理制度,依靠技术进步,发展节水技术,推广污水治理和回用技术,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循环利用。

4.3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文明法律制度

(1)完善乡村减排增汇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一方面,充分挖掘乡村领域巨大的减排增汇潜力,制定有利于“双碳”目标实现的投入补偿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流向乡村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另一方面,将乡村碳减排和碳汇产品纳入碳交易体系内,致力于建立一个“以政府为领导、以企业为核心、村民共同参与”的乡村碳交易机制。

(2)制定生态环境建设相关政策,开拓种植业碳交易市场

充分发挥政策驱动作用,加快建设种植业碳交易市场,充分挖掘种植业减排增汇的经济价值,着力提升市场内生动力。通过构建完善种植业碳标签评估标准和种植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强化种植业碳补贴等方式,加强对种植业碳减排的政策引导,推动数字科技在金融支持种植业碳减排领域中的创新应用。为中国种植业低碳发展提供长效规制、约束与激励。

(3)加强环保制度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要尽快在国家层面建立一部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并通过配套法律规范建设逐步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的处理要求、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要求,以及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标准、农村工业生产中的排污标准、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标准等全面纳入法律规范,实行最严格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4.4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营造全民参与社会氛围

(1)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根据问卷数据可知,黑龙江省乡村居民通过政府部门宣传和互联网媒体传播了解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分别占75.84%和67.11%。可以看出,政府部门宣传和互联网媒体传播是参与者获取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的主要渠道。

一是政府理念宣传的渗透。乡村基层政府人员应充分发挥作用,对乡村居民们进行生态环保知识和理念方面的宣传和教育,让其充分意识到自身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给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各级村干部在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方面的理念宣传时,应采取循序渐进和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对农民们进行生态保护相关思想的教育。二是发展绿色融入经济理念。黑龙江省的乡村企业应改变其过度重视经济效益的经营理念,将生态环保思想融入进企业文化中,在整个企业组织各层级内部树立起生态环保的意识,并以这种环保理念为指导适当进行企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绿色生产生活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的最好诠释,应体现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推进创建绿色乡村,鼓励绿色消费,推广环保清洁能源,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逐步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态消费观和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生态文化发展。

五、总结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剖析“双碳”目标下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评估建设成效,提出加强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对策。我们团队自2024年1月19日至21日开展了为期3天的实地调查,深入走访绥棱县泥尔河乡及其下辖的8个村,得到当地政府的鼎力配合,同时在2024年1月-4月进行网上问卷收集,最终得到了关于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的调研数据。在此,我们团队全体成员对为我们调查提供支持与帮助的各方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也期待未来能够继续深入研究“双碳”背景下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朱艳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24,40(01):85-87.

[2]陈安琪.“双碳”理念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4(02):32-36.

[3]高宇峰,尹泽昕.新时代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4(04):24-26.

[4]孔紫迎.乡村振兴背景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J].村委主任,2024(03):188-190.

[5]饶文俊,黄永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北省农业农村低碳环保问题研究[J].山西农经,2021(22):136-137.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21.22.049.

[6]王佳欣,陆锋.“双碳”目标下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路线图研究[J].发展研究,2024,41(03):56-63.

[7]魏彦昌,谷庆宝,王国清.生态文明思想是打好净土保卫战的定盘星[J].环境保护,2020,48(09):46-49.DOI:10.14026/j.cnki.0253-9705.2020.09.009.

[8]马桂英.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守好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9(05):19-21.

附录

“双碳”目标下的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调查问卷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我们是东北农业大学的学生,为客观真实地了解“双碳”目标下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基本现状,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更好建设生态文明,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黑龙江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填写问卷。